移通故事
机构设置

【我在书院读大学】邓胜婷:梦圆挖藕

时间:2022-12-17作者:浏览量:

导读:邓胜婷,女,2000年9月生,重庆市人,别都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字媒体技术2019级6班)学生。大学四年,从服务者、组织者到参与者,通过“荷塘文化节”,邓胜婷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她在移通里摸爬滚打,有了巨大的收获。


2022年10月22日,“荷叶田田,藕趣横生”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首页第四届“荷塘文化节”又开始了,19支挖藕队伍全副武装地集结在行者公园荷塘畔小广场。我等了三年,终于有机会亲自下水一试身手了,心里特别兴奋,努力地将袖子紧紧撸到胳膊最高处,将上衣整整齐齐地扎入水裤,看着大家充满炙热、期待的脸庞,大脑在一瞬间竟有些恍惚,从大一开始与挖藕结缘的一幅幅画面,仿佛走马灯似的在脑中闪现出来。


不能下水的遗憾

大一刚进入移通,我就加入了别都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有一天,当我在学校的主干道看见“荷塘文化节”活动的宣传海报时,我立即兴奋起来,暗暗告诉自己:“邓胜婷,这个活动你一定要去参加!”

这个决定源于我对移通特有的“挖藕”活动的期待。高中三年的紧张学习,让我一直非常渴望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锻炼身体、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后来了解到这个活动正是我们别都书院牵头举办,我心里更加激动,觉得终于可以一偿所愿了。

可没高兴多久,我就迎来兜头一盆冷水:根据分工,我只能做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不能亲自下塘!听到这个安排,我心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深感失落。没办法,只好安慰自己:为大家搞好服务,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

带着深深的遗憾,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筹备之中。部门整天都被一股紧张的氛围笼罩,老师、主席、部长每天都在开会强调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大家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模拟着活动的各个环节。我负责的工作是物资准备、现场布置以及后期的花灯展览。作为一个什么都不熟悉的“萌新”,我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先是主动联系其它组织的小伙伴,借用活动物资,后又到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准备了一千多条灯谜,再连续几个日夜去赶制花灯……辛勤的工作换来了部长“干得不错”的夸奖。我被表扬了!那一瞬间心头涌上了很多奇妙的感受,有被肯定的喜悦,也有如释重负的轻松——从起初“这样准备可以吗?”到最后“我觉得这样准备可以!”让我找到了独属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心里未能亲自下水的遗憾被冲淡了许多。



岸上的收获

转眼到了大二,我心里一直期待着“荷塘文化节”的再次举办,想着能体验一下在淤泥中挖出一段段雪白莲藕的快感。另外,上一次我制作的花灯设计造型都比较单一,后来我专门查阅了资料,想要用新的形式在新一年文化节中一展身手。但很可惜,由于2019年底突发疫情,不仅无法举办“荷塘文化节”,而且连播种都不能搞了。我看着满塘的荒芜,心中充满了难过与惋惜,一直关注着挖藕的同学时常问我:“今年的“荷塘文化节”不举办了吗?我还想再参加一次呢。”纵使心存万般期许,可最终只能把这份遗憾埋藏在心底,静静等待下一次荷塘开花的日子。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我期盼的2021年“荷塘文化节”终于到来。这时,我已经从一名小干事变成了主席,从活动的执行者变成了领导者,但我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由角色转变而带来的工作方式的转变,自己依然承揽了从活动策划到物资准备的很多工作,很快就收到了“恶果”——活动总体筹备进度停滞不前,光是活动策划就用了一周的时间,还没完善好。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疑虑中:是我自身能力不强吗?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我就去找老师。老师听后笑了:“作为一场活动的‘领头者’,你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团队,要想着调动起整个团队的力量。”我似乎明白了,身为领头者,任务应是带领团队,而不是把大部分任务留给自己。老师说,合理分工,不但可以更加高效地筹备活动,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团队整体水平。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不再揽着部门的活儿,而是去想着怎么统筹、监督,每天将部长干事们召集起来,试着将任务分解、分配。活动的过程中,每天夜晚我都守在书桌前,审核活动方案,优化人员分工和活动流程,提出整改建议,指导与其他学生组织联动融合。就这样,在本次“荷塘文化节”筹备过程中,我们的干部日行近4万步,联系了14个组织,借了90多项物资,组织了160余名师生下塘,累计收获莲藕1600余斤,本次活动成了自“荷塘文化节”开展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届。


活动结束后,盘点收获,作为统筹者,我感觉虽然依然没有能下塘,但我的收获应该是最大的。我对事务的处理得心应手了,学会如何调动团队力量了,就像突然间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者,飞速晋级。


终于下水了

2022年,我大四。这一年,我终于卸下了学生组织的职务。回头看在移通的三年,收获满满,也略有遗憾,一直惦记着的挖藕体验始终没有梦圆。我经常想象着,自己能像其他的同学那样,在泥泞中努力扭动着身子,一点点地把藕从泥中拨出来,激动地把收获高高举起。

天遂人愿,11月,第四届“荷塘文化节”活动又开始了,没有了组织者的身份,我顺利成为一名“挖藕者”。


以前在岸上看荷塘里的同学艰难跋涉,心里总是嘀咕:真的有这么难走吗?当我踩到泥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有了体会,脚立马就像被“焊”住,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向前挪动。

我摸到的第一个莲藕,又黑又小——如果在市场,我看都不会看一眼。可就是这根黑不溜秋的小玩意儿,却是我的第一个“战利品”,我大声呼唤着队友跟我一起庆祝,如获至宝般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袋子里。

为了保护双手,活动配发了手套,但我觉得戴那个玩意儿,实在不方便,干脆扔掉,徒手摸藕。亲自下塘,才明白挖藕真的不容易。顺着藕杆好不容易摸到淤泥底下,整个手臂也被淤泥“吞”没了,这样往往摸到的却只是莲藕的一个小分支,更大的莲藕在淤泥的更深处。莲藕的茎上有很多刺,只要不小心触碰到就会拉伤手。干了一会儿,我手上全都是伤口,肿了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水裤也进了水,冰凉的水让我不禁打起了寒战,仿佛也将我的热情冻结了。看看大家热火朝天的劲头,想想自己三年的期盼,我咬了咬牙,继续弯下腰,把手伸进泥巴里。

突然,有人大喊了一声:“我这里有个好大的藕!你们快来!”我们扭着身子挪过去,有人向下扒泥,有人把泥巴运到一边,七手八脚费了老大的劲,终于把这条大鱼逮住:哇,竟然有80公分长!那一刻,我们兴奋地“嗷嗷”喊起来,全然忘了手上的伤疼和腿上的冰冷。



最终我们小队一共挖到了大约一百斤的藕。大家虽然筋疲力尽,每个人仿佛成了泥塑,但是大家都倍感快乐。我也兴奋不已,不仅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更是圆了自己三年以来的“挖藕梦”。


这届荷塘文化节与往年不同,挖出的藕改为集中售卖。为了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提前发布售卖预告,结果询问的顾客比预想的多了很多。为了避免和其他队“恶性竞争”,我们还更改了售卖策略,推出了“买大藕送小藕”“送花灯”等活动,最终让我们的销售额排在所有队伍的前列。


2022年的荷塘文化节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也要结束了。回头想想这四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能和藕结缘“较劲”。越想我越觉得自己大学的独特:独特的移通,独特的挖藕,独特的成长。在这一系列的独特中,我收获了独特的体验,有了独特的感悟,我想,我的未来之途肯定也会与众不同。




撰稿: 彭宁奇、张宇佳

图片:由受采访者提供

总编审:孙善清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首页“我在书院读大学”通讯社)


本栏目面向全校征稿,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