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支持
(一)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以及疾病自身较强的传染性,确诊或疑似患者承受着来自病痛和面对死亡的双重压力,同时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此时如果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然后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
1.正确认识处境的严重性。
因为本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已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也不要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确定生活目标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
(2)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定好的工作学习计划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接受医学观察的对象
隔离人员因为尚未确诊,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积极调整心态,采取应对策略,-方面可减轻不良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另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抗击病毒侵袭。
1.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权威性的资料信息,详细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对真实的疫情、传染的可能性、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及病死率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有助于隔离人员心理的稳定。
2.正视自身情况,接纳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感到恐惧、紧张、烦躁、孤独、委屈、愤怒、羞愧、多疑、抑郁等,甚至悲观时自责内疚、愤怒时抱怨他人、责怨政府等,都是我们对压力的反应。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反应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并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它们并不说明我们的脑子或身体出了问题,不要因为这些不舒适的感受而过于害怕和不接纳,从而导致紧张情绪的恶性循环;更不要强求自己没有情绪反应、完全做到不紧张。要学会与这些情绪和平共处。
3.正视接纳隔离的处境
隔离者会难受,这是很自然的,但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我们也四、心理支持要面对他人的有意回避和疏远,或者那些因为过于恐惧病毒而抱怨我们、迁怒于我们的人,这些可能让我们产生自己是“不祥的”“令人讨厌的”等不恰当的羞耻感。我们要理解,别人回避疏远的不是我们这个人,而是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人类与各种疾病、灾难的斗争是永恒的,在每一次的这种斗争中,为了整个社会和大众的利益总会有些深具责任感的人要牺牲他们的利益、自由,甚至生命。而我们尚在观察期,即使不幸感染也有极大可能性治愈。
4.寻求处理压力的资源
多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组织等沟通,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完全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彼此倾诉内心的感受,相互问候、安慰、支持与鼓励对我们都是有益的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我们会很孤单,很多人和我们共同面对难关时我们就会更有力量。
5.积极地配合科学有效的治疗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但一定要依从科学的治疗方法,保证足够的营养、维持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预防并发症,同时心理上积极乐观地对待疾病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相信并感激我们身体的自我协调及康复的能力。
6.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生活内容隔离对生活的影响常常是多方面的,工作、学习、娱乐休闲、饮食等,但我们应在做好必要的科学的治疗防护措施的同时尽可能正常生活,一方面可以使损失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情绪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才会有正常的情绪。
7.投身于建设性的事情常说“化悲痛为力量”,人们处于痛苦状态时最成熟的方法莫过于将这种痛苦的情绪升华为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写下了心理学的不朽之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诗人歌德在失恋的日子里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病毒让我们遭受疾病和被隔离的痛苦,我们就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与病毒的抗争中,努力配合隔离与治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工作或创作。
8.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可以把隔离当成一次短暂的假期,使我们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冷静地想想以前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享受短暂的独处与离别。
9.善用专业的心理学的帮助
必要时,可在线咨询自身病情以得到科学合理建议,当自我心理调适困难时亦可拨打心理干预或咨询热线。
(三)医务工作者及一线防疫人员
1.常见反应
此次疫情中,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决定了其在这次战役中承担着最重要同时又是最危险的任务。一线防疫人员也同样在重压之下,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反应包括以下几种:
(1)害怕家人亲属为自己担心,因此他们总会想找时间与家人联络,报个平安;当听说家人遇到困难时,也会感到自己没有能为家人多做些事情而难过自责。
(2)医务工作者由于每天忙于大量的临床工作,身体和心理都会很疲惫。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会对工作前景感到茫然,认为工作漫长无期,对每天从事临床工作产生悲观厌恶情绪。
(3)当看到患者非常痛苦,自己虽已.竭尽全力仍不能挽回其生命的时候,会在心理上出现自我挫败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好护士,强烈地自责和内疚。
(4)一线防疫人员当看到其他人员都在忙着疫情防控工作时,会感到别人都比自己坚强,认为自己是最脆弱的人,进而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不敢承认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更不想与他人交流,担心说出自己的心情后,会被别人瞧不起,经常是独自一个人来承担痛苦,靠理智和意志来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更加感到痛苦和无助。
2.干预措施
在上述情况下,医护人员和其他一线疫情防控人员会变得焦虑不安,控制不住地常发脾气,对患者和同事变得缺乏耐心。当遇到患者抱怨时,会感到自己很委屈,不被理解。这些心理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工作效率。因此,他们应该及时得到心理辅导与帮助。此时,社会、医院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做好心理调适,既可以保持战斗力,又能有效预防心理创伤和应激障碍。社会和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尽可能消除一线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家庭有困难的需要安排志愿者协助其家庭生活,让医务工作者安心投入工作。
(2)对于已经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及其他人员,合理排班,计划在前,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临时安排二工作;保持适当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提供不返家的自我隔离的休息区和睡眠区。
(3)对于即将进入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建议在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集体晤谈目的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4)让医护人员和其他一 线疫情防控人员了解对于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当出现以下征象时,及时提供帮助:交流思想出现困难、难以记住指令、维持平衡出现困难、为小事发生争执、难以做决定、注意范围狭窄、不必要的冒险行为、震颤/头痛/恶心、视野局限/听力模糊、感冒或流感样症状、定向障碍或精神混乱、注意集中困难、无目的动作、容易受挫折、难以解决问题、下班时难以平静下来、拒绝执行命令、拒绝离开现场、增加使用药物/酒精、比平时显得笨拙等。
(四)师生的心理支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传播和发展,每个身处其中的高校师生都面对着未知的疾病风险,对于疫情存在强烈的担忧、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积极情绪明显减少,很多人甚至由于消极情绪的持续存在和难以摆脱,导致正常生活都受到明显干扰。以下方法能够使广大师生提高居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积极、理性应对疫情。
1.普通心理支持
(1)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四、心理支持“时时”信息管理是对疫情信息处理传统方式的改变,是对疫情及其造成的心理影响的一种调节管理方法。公众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防护知识信息,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自我防护。频繁地报道旨在引起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不会因报道的频繁而加重。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几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愉悦情绪。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
(2)保持社会联系,彼此给予支持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这时建议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传播新型肺炎。
对于有困难的师生,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3)监测心理电量,自助先于助人
面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困境,我们有时也会感到挫败或做得不够。建议这部分民众做好“心理电量监测”,每隔半天,花费1分钟时间来评估目前的情绪状况(从0到100打分,100表示情绪积极,精力充沛; 0表示身心俱疲,情绪严重耗竭)。如果已经出现了耗竭、无助和挫败的情况,请调整施助的节奏和强度,或者休息放松来“充电”。
如果自己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的异常和不适,请积极求助或就诊,避免持续的投入造成“心理电量”的耗竭。
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并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接纳自己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并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也不能盲目乐观、放松警惕、疏于防护。
2.自助与互助
(1)允许自己示弱,当感觉到无法承受压力时,请及时对负责领导或辅导员诉说,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也允许自己在悲伤、感动时哭泣,要坚定地告诉自己:在这样的重大公共事件里,在这样的严酷的现场,我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自然的,等这,样的应激事件结束,我会恢复的。千万不能自我贬低,甚至上升到自我价值上,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2)限制工作时间;喝充足的水,并进食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有可能,的话经常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
(3)空余时间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训练,即逐步紧张及放松各个肌群,让肌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或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冥想、正念等。相关指导语和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
(4)谈论对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与你的家人、朋友、同学保持联系;与另一同事、同学结伴,这样可以互相监督经受的应激。
(5)如已发生应激症状,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到低应激岗位,如果可以的话,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通过学校、单位进行咨询,寻求帮助。
(6)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调动岗位、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某同事死亡、患者死亡、患者自杀等,应请专业人员进行严重事件集体晤谈。
(7)如出现无法入睡、情绪低落、焦虑、心慌等,持续2周不能缓解,影响工作,可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诊治。可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上述心理辅导为防止心理干预人员的感染,可远程进行,如通过语音、视频、电话等各种方法。
五、营养建议与运动支持
坚持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通过均衡营养,适当运动提高自身抵抗力。
(1)每天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不吃野生动物。
(2)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
(3)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ml。
(4)保证食物种类、来源及色彩丰富多样,每天不少于20种食物,不要偏食,荤素搭配。
(5)保证充足营养,在平时饮食的基础上加量,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不要节食,不要减重。
(7)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8)开展个人类型体育锻炼,每天累计时间不少于1小时,不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
(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适量补充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可适当食用深海鱼油等保健食品。
(10)饮食不足、老人及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患者,建议增加商业化肠内营养剂(特医食品),每天额外补充不少于500千卡。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 基建高校
整理:程靖媛
(宣传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