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三届城市化论坛——乡村与城市的变奏在行政楼107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会包括了2个项目组,8位同学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围绕调研地的乡村产业发展、手工技术创新、资源概况,以及就业、交通、慈善、住房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专业化小城镇项目组共有4位同学发言,分别是2018级淬炼商学院王兴余、2018级智能工程学院田建飞、2017级淬炼商学院刘梦帆、2018级智能工程学院张凯悦。
王兴余同学的《浅谈小城镇专业化与集聚效应的相互促进——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从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引申出新华村小城镇专业化现状,指出新华村集聚效应对小城镇专业化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集聚效应与小城镇专业化相互促进为当地内生型商业集聚类型实现了动态的可持续发展,使新华村现状具有小城镇专业化特征且进一步向成长型商业集聚发展。为小城镇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田建飞同学提出《电商对传统专业小镇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以鹤庆县新华村为例》。他从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指出新华村电商发展现状,以新华村电商效应论述新市场拓展,最后以电商效应影响新华村的发展方向。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与互联网接轨后,外引内创逐渐凸显,经济产业链逐渐扩展,将会更大更广的去影响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
刘梦帆的《浅析独特资源对小镇专业化的影响——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围绕着新华村独特资源来展开。从概念出发,将新华村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全面阐述论点,同时他采用对比论证,将新华村和母屯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村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但新华村却能依靠独特资源和银艺文化底蕴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该项目组的最后一位同学是张凯悦。她的论文题目是《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方向浅析——以新华村银艺为例》,她认为对于民族传统手工艺,既要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审视其存续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 又应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 在创新中寻求其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方式, 以此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为文化享有者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 有的民族手工技艺流失较快, 而有的却得到积极的传承, 这主要取决于该民族手工技艺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市场认可。
另一个项目组是城市的变迁与发展项目组,发言人包括2018级管理工程系的董一帆、2018级外国语言文学系的李娟、2017级管理工程系的金嘉成、2018级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的余洋。
董一帆的《居住支出影响生活质量——以中国某地区为例》,提出了目前居住支出的提高影响生活质量的论题。他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和其他生活需求引出城市居所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居住系数”这一概念,最后以房住不炒政策结尾。得出结论:居住支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李娟同学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发展论题《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发展——某地区对于重庆可借鉴之处》。重庆可健全加强轨道交通车站与物业开发的综合策略建设,借鉴某地区“轨道交通+物业”的经营模式。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周边及上方加大开发力度,增加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开发的比重,以保证轨道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促进重庆主城区的轨道交通发展,扩大轨道交通规模,输出更为优质的轨道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服务。
金嘉成的《慈善组织运作模式研究——以“惜食堂”为例》,探讨了慈善组织运作模式研究。他以研究背景和意义开篇,接着以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惜食堂”的运作模式进行论述。“惜食堂”具有资源汲取能力强、运行效率高和公信力高的优势,同时也有食品安全隐患、社会政策波动和人格尊严问题带来负面响的劣势,一方面迎来需求增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最后出场的是余洋同学,她的《青年就业形势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了青年人目前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的青年人,面对就业仍是焦虑,紧接着分析某地区青年就业难的原因和他们止步于此的原因,用就业出路分析得出减少自身心理矛盾,配合政府土地规划;拉长服务业就业链,增加岗位供给;扩展就业版图的结论。
第三届城市化论坛落下帷幕,至此,论坛已走过3个寒暑。我们凝聚着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专家、教授、老师等众多为学术与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和坚持的群体,我们都深感学术之路任重道远,但锐意创新的步伐不会有丝毫停滞。
(城市化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