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2019年第三届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颁奖典礼在缤果大剧院隆重举行。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影评大赛评审主席陈犀禾,重庆市影协副主席刘帆,重庆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虞吉,重庆市文联副秘书长、文艺工作部主任、重庆市影协秘书长王贞华,以及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副校长王征、校长助理李文豹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选手颁奖,重庆各高校师生代表及获奖者近300人参加典礼。
主体赛+专项赛并举 500余份参赛影评异彩纷呈
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由重庆市电影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主办。大赛致力于激发大学生群体对电影鉴赏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写作热情和思辨能力,打造属于大学生影评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关注与思考,推动校园电影文化建设,发掘优秀评论人才,带动高校电影理论教育和研究的进一步提升,促进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有效交流。
本届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自今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往年大赛主体赛事基础上,特增加了专项赛事——“建国70周年”专项影评单元,得到广大参赛选手热烈响应,截止8月31日截稿,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共收到500余份参赛影评稿件。投稿院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全国100余所高校。
相较前两届,今年影评稿件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充分展现了高校学子们对于电影的热爱和书写的才华。大赛评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经过各高校影视专业教师、国内资深专家学者、著名影评人、主委会初评、复评、终评后,评选出本科组、研究生组一等奖各3名、二等奖各5名、三等奖各8名、优秀奖各10名。与会嘉宾依次对其进行了颁奖。
“我在大一开始尝试在公众号平台上投稿影评,与其说那个时候是在写影评,倒不如说总有一种坦诚的直率在倒逼我去发散一些东西出来,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艺术的真实。”荣获本科组一等奖的四川师范大学来格格分享了自己写影评的经历和影评的看法。她谈道,通过评论作品,进而透过作品照见自我。但仅仅靠感性的激情去碰撞,对写影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通过理论将这种无序激烈的情感扫射转化为一种更理式、更有说服力、更加游刃有余的创作,从而能够为观众在影片的迷宫中搭建有迹可循的线索。
立足重庆面向全国 专家教授寄语大学生影评人
副校长王征代表学校党政诚挚地感谢各位专家远道而来参加今日的颁奖典礼,并向为评审工作和顺利进展付出辛劳和心血的评委们表达敬意。她对学校基本情况、影评大赛、电影协会曾获得过的奖项进行了介绍。特别提及2018年,我校电影协会团支部在团中央学校部开展的2017年秋季“活力团支部”活动中,荣获了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她表示,大赛从首届面向重庆,到第二届、第三届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不断发展,三年来,参赛的高校和大学生越来越多、参赛稿件质量逐年进步,足以证明大赛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是学校最为重要的品牌赛事之一,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一方面为大学生的电影鉴赏水平、思辨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为推动重庆本土电影文化、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电影魅力贡献力量。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王贞华赞赏移通学院办学和举办大型赛事的实力,他指出,今天,是我第三年来到移通学院参加颁奖典礼。三年来,我见证了大赛每一届的进步。从2017年首届立足重庆本土,到2018年面向全国高校征稿,再到今年稿件质量攀新高,可以看到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今年大赛的成绩是令人惊喜的。参赛稿件覆盖面广,稿件质量高,相较于前两届有了明显的提升,评委们都表示,其实还有部分未入选的稿件也十分优秀,不忍割舍。在参赛稿件中,我们看到了扎实的理论修养,活泼生趣的语言表述,敏锐犀利的洞见,别具一格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大学生们善于表达自我,充满自信的蓬勃力量。
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影评大赛评审主席陈犀禾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不断刷新纪录。而大学生群体,正是我们中国电影观众新生崛起的力量。好的影评,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作品中的优点与缺点,让创作在鼓励与鞭策中,不断进步。优秀的影评人应具备对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把握和超越性的洞察力。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一代的你们加入到影评写作中来,良性的批评氛围意味着创作环境的朝气蓬勃。并且他勉励大学生影评人:“你们是自由的一代,是不拘一格的一代,你们拿起笔来撰写影评,注入犀利的观点,青春的思想,这不仅仅是一个鉴赏审美的过程,思想激荡的过程,更是对作品的评判和对时代的表达。因此,出自你们之手的优秀影评,也有助于当下的创作者们了解年轻一代的思想与潮流,在创作中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将继续吸引更多高校联合,融汇更多社会力量,进一步激励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关爱,发掘大学生群体中的电影理论与批评人才,努力打造属于重庆大学生自己的电影学术品牌。
附:第三届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获奖作品
第三届影评大赛本科生组排名表 |
一等奖(3名) |
姓名 |
影评题目 |
学校 |
来格格 |
在历史中延宕的幽灵——试论《地久天长》的作者叙述策略 |
四川师范大学 |
陈沺伃 |
私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与人文关照:浅析《四个春天》 |
西南大学 |
廖流芳 |
时代巨变下的另类“武侠”电影——浅析贾樟柯《江湖儿女》 |
重庆师范大学 |
|
二等奖(5名) |
杨朔 |
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寓言——电影《小偷家族》家庭叙事分析 |
浙江师范大学 |
易文杰 |
江湖浮现,革命失落:“后革命”年代的“去革命化”叙事——对3D版《智取威虎山》的意识形态批评 |
华南师范大学 |
罗志远 |
漫长的告别——浅析《阿拉姜色》的叙事策略 |
西南大学 |
胡凯翔 |
梦与长镜头的反常张力及毕赣的电影作者性 ——评《地球最后的夜晚》 |
重庆大学 |
靖梓鸿 |
《何以为家》:循环往复的苦难中,心灵何以为栖? |
西北大学 |
|
三等奖(8名) |
于晓童 |
是否有一本书教会我们成长?——评《绿皮书》叙事空间变化下的多层冲突 |
鲁东大学 |
王晨 |
我们出发时,只有一个荒凉的背景——简述影片《江湖儿女》的后现代文化定位 |
西南大学 |
包鸿明 |
化冻中的沼泽 ——论《过春天》在“青春”母题下的裂变 |
浙江传媒学院 |
张瑞祥 |
无产主义与艺术影像--浅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
浙江师范大学 |
陈倩 |
借神话与去神话——试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定向与创新 |
重庆大学 |
陈薪宇 |
延宕、含混和主体间——论毕赣电影的三重时空裂变 |
浙江师范大学 |
周贤英 |
类型的变奏和杂糅——从本土化视角看《调音师》的叙事策略 |
四川音乐学院 |
廖钰津 |
从诗意生活中谈私影像——浅析电影《四个春天》 |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
|
优秀奖(10名) |
石箫 |
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体性缺失和残酷成长物语 |
中央民族大学 |
司金冉 |
梦中的复仇与救赎——以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电影《撞死了一只羊》 |
西南大学 |
张舒珂 |
《无名之辈》底层叙事中的人性“救赎” |
平顶山学院 |
饶泽钧 |
当代女性的生存境遇与时代书写 —— 电影《找到你》解读 |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
贾茵 |
《迦百农》:诗意现实镜头下的童年断舍离 |
重庆大学 |
黄佳丽 |
时代似风,欲望似雨,命运成云——浅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
成都理工大学 |
董开心 |
她是鱼在江湖上——浅谈贾樟柯及其《江湖儿女》的极致浪漫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谢永真 |
脐带式撕扯的母女一体通史——浅析电影《柔情史》 |
中国戏曲学院 |
雷棋钰 |
明镜无台惹尘埃——影片《撞死了一只羊》道德语境下的非理性解读 |
浙江师范大学 |
蔡雨涵 |
千与千寻 来去之间——浅析电影《千与千寻》中人物名字转换的深意 |
重庆大学 |
第三届影评大赛研究生组排名 |
一等奖(3名) |
姓名 |
影评题目 |
学校 |
刘悦 |
《过昭关》:公路电影的去类型化与乡村哲学的突围 |
西北大学 |
幸李寒 |
悬念、视角与反转:电影《无双》的叙事“骗术” |
西南大学 |
黄瑞璐 |
划时代之作:电影《桥》的意识形态策略 |
中国传媒大学 |
|
二等奖(5名) |
刘婧 |
民间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合谋 ——关于电影《白毛女》 |
上海大学 |
李国栋 |
《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赛博格政治 |
中国人民大学 |
李建华 |
角色·情节·主题——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中国动画电影中传统题材的改编与创新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袁玉珏 |
从二元对立视角解读《撞死了一只羊》 |
西南大学 |
黄娟 |
《何以为家》:赤裸生命的被视与表达 |
西南大学 |
|
三等奖(8名) |
冯业恒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彰显——论《流浪地球》的类型继承与价值创新 |
浙江师范大学 |
乔桃桃 |
试论“难民集中营”意象下女性意识的觉醒——以电影《何以为家》为例 |
重庆邮电大学 |
向阳 |
寻父亲的冒险:性别视野下的成长电影《阳台上》 |
香港理工大学 |
刘嘉颖 |
可渗透的边界:全球化背景化的藏族电影——评《阿拉姜色》 |
西南大学 |
杨含笑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浅析电影《狗十三》 |
香港理工大学 |
张志敏 |
《阿丽塔·战斗天使》:叙事理论中的科幻反思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陈希洋 |
《地球最后的夜晚》:后现代的“奇遇式”体验 |
福建师范大学 |
陈良栋 |
《网络谜踪》:媒介自反性与交互式体验 |
北京师范大学 |
|
优秀奖(10名) |
王蜀玉 |
双线叙事、阶级同化与悲剧意识——论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意识形态整合策略 |
重庆大学 |
田慧 |
流动中的景观,行走中的困兽——《撞死了一只羊》的景观想象和建构 |
重庆大学 |
吴岸杨 |
公路片、固定机位和出戏:《过昭关》的多重解读 |
中国传媒大学 |
汪婧雯 |
《阿拉姜色》:一场治愈式朝圣之旅 |
重庆邮电大学 |
郝蕊 |
《白蛇:缘起》:院线动画电影成人化与民族化新探 |
中国传媒大学 |
夏一杰 |
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的先锋性叙事体系 |
重庆师范大学 |
郭荣 |
一场游戏一场梦——《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城市景观叙事 |
陕西师范大学 |
黄露 |
寻找凯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城市空间的呈现与建构 |
上海大学 |
戴小晴 |
《高山下的花环》:男性气质、英雄成长与解神话 |
重庆师范大学 |
戴正阳 |
关于故乡,又不止于乡愁 |
中国传媒大学 |
撰稿:粟思寒
图片:丁雪荣 程靖媛
(宣传新闻中心 团委 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