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我校校长张德民教授、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行政校长Harald Beschorner、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Katja Kuhn、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分别作了题为《以德国专业认证,加快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式发展》《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进程》《新时代中德合作办学发展与创新研究》《德国高校的当前发展》《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新特质与新愿景》大会主题报告。
报告大会上,校长张德民通过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办学特色、德国专业认证,三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他表示,学校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成立至今已有11年。与德国十余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硕士、本科双学位、中德专本衔接连读、国际本科预科等教育活动。2013年学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以此为契机,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接社会的需要,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的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学校特色机构平台丰富,三大特色。目前,中德学院已顺利培养出600余名学生至德国合作大学继续就读,在校预备赴德学生近1800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2017年,我校充分发挥与德国高校合作的优势,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和考察,决定引进德国学科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体系ASIIN 。今年9月,学校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通过ASIIN的专业认证。同时认证委员会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我们也在抓紧整改落实。在长达两年的认证工作过程中,学校全体师生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通过德国专业认证,有三点重要的收获。一是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专业建设的路径。二是深刻理解了认证工作本质,强力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三是锻炼一支队伍,尤其是参与评估的专业所属二级学院教职工,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转设评估等积累了经验。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第二批专业的ASIIN认证。
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行政校长Harald Beschorner作了报告。他从博洛尼亚作为质量保证的基础、与运营公司的合作、参与学习发展过程、学生参与、在私立大学中的实施:示例FOM、受益于大学等方面展开了报告。他表示,2003年9月在柏林举行的博洛尼亚后续会议的决定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发展。部长们承诺在2005年卑尔根会议之前报告在执行博洛尼亚进程的关键改革举措方面取得的进展。他们以另一个重要的工作使命为博洛尼亚进程增添了新的重点:部长们建议成员国为他们的高等教育系统开发可比较和兼容的高等教育学位框架,并在工作量,水平,学习成果方面取得资格定义能力和配置文件。他们还致力于开发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位的横向框架。在这样的框架内,财务报表应导致不同的既定结果。两级系统中的两门课程应具有不同的方向和概况,以满足各种个人,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研究的第一个周期应允许进入第二个周期,第二个周期可以进入《里斯本协定》所指的博士学位。这些决定明确指出,应引入基于统一标准的质量保证。同时,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德国的大学远非完全自治,但在家庭和人员领域以及学术领域的能力已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高等教育机构。从那时起,质量保证的主要责任就在于大学本身,这为每所大学提供了机会,通过自身的形象发展获得特殊职位,但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合法性压力,这种压力以前是未知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这种发展相吻合。
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他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常熟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思路”、“常熟理工学院中德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入新时代,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区域经济对国际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常熟理工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设为国际化战略的目标,通过“打造国际办学品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打造教学改革特区,创新国际人才培养”等多项举措以及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在中德合作办学情况的介绍,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常熟理工学院“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中外学生流动”、“开发中外合作课程”、“构建中外实习基地”等多种途径提升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他从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缘起与兴起、新内涵与新特质、新样态与新愿景,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新型大学是一个关于大学“类”的概念,以“学术为主”与“应用为主”为分野。界定“中国新型大学”,应该更多从特质和内涵上把握。新建本科院校也未必都属于新型大学,而老本科中也未必就不能产生新型大学,关键要看他们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中国新型大学有其内在的新历史使命、新大学理念、新发展模式、新教育质量标准、新教育内核,五点新特质。各高校应该不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阶段特征,中国新型大学应更加注重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出路。特色就是优势,就是重点,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文化等方面。
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Katja Kuhn作了发言报告,她通过,当前形势:数据与事实、经济界的要求,明日毕业生、对高校的建议,三大方面。透过数据,对2018年各高校层次新生入学人数、2007 – 2019年大学名额的发展变化、2050年的在读学生人数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技能金字塔”、工作领域的未来技能、双重技能挑战等,解析出未来技能包括:技术、数字竞争力、传统技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四方面的要求等,建议高校要善用数字技能,在教学工具、教学中、管理工具,三方面向数字化发展;要做好新的学习内容,如果工作和生活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则大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建立更加针对未来技术的学习计划,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未来技术;要在继续教育市场上的定位,在越来越重要的第四级教育中,大学应比以往更多地被视为专业知识和专有技术的中心地带,从而在知识和技能的转换中更为重要。除了教学和研究,高校还应战略性地将继续教育发展为其任务的第三支柱。
撰稿:粟思寒
图片:大学生记者团
(宣传新闻中心 中德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