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机构设置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时间:2016-09-30作者:浏览量:

编者按:新生研讨课,一门帮助新生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顺利过渡的课程。它让新同学们迅速适应新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接触著名教授、结识新朋友。我校自2015年开设新生研讨课以来,各院系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生动的授课形式,以我校管理工程系为例,在总结往年的教学情况时认为:学生对研讨课的选择应该基于自己对某一课程问题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与他人分享观点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际的课题讨论的操练才能获得;将研讨课的成效取决于大家的按时出席和积极参与。简言之选择在于兴趣,能力在于分享,成效在于参与。新一期研讨课已然开班,针对上述观点我们拭目以待!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管理工程系2016级新生研讨课初印象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选自《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

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1929年)写的纪念碑铭。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大光明。

一所大学必有其自己的文化,也必有其传统和精神。一所大学在其历史上曾提出或出现的理念,是这个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注意开发这些资源,诠释、宣传这些理念,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项具有根本性的工作。

作为民办高校的优秀代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一直都高度重视大学文化、传统、精神和理念的传承。为了秉承董事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校训精神,体现回归大学本位,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学院早在2015年就面向全院新生首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力图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领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专业认知;帮助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在去年的新生研讨课受到师生的一片好评后,学院领导决定在2016年继续开设新生研讨课,并进一步增加了研讨课的门数,由去年的10门增加到今年的30门,管理工程系则承担了其中的4门课程。为了上好研讨课,系部早在上个学期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一开始的申报到最后的答辩,几位开课老师多次进行交流研讨,解读董事长和学校有关新生研讨课开设的指导精神,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力争使新生能够切实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9月24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6级新生研讨课正式开课。清晨的移通学院,隐没在淡淡的晨雾中,加之昨夜就下起的秋雨,把新生的上课地点——禅修学院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放眼望去,竟是青烟袅袅,山雨蒙蒙。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一句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如诗般却又略显迷离的画面,似乎正昭示着学生们对新生研讨课的初印象——像雾像雨又像风。那么,大家如此期待的新生研讨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开场秀

管理工程系的4位研讨课老师早早来到了自己的教室,面对来自全校多个专业的数十名同学齐刷刷的目光,几位老师也不由得有些紧张。我们感受到同学们的眼神中有迷茫,有怀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打开学生的视野,几位老师都绞尽脑汁,设置了极为新奇有趣的教学内容,并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如系部的刘贵容老师在其《互联网大佬与电子商务的哪些事儿》的研讨课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设置了“马云、刘强东、陈欧、雷军。。。。。。一大波互联网大佬靠脸吃饭的么?”“滴滴与优步合并,我们还能愉快地叫车吗?”“百度害死了魏则西?”等案例专题;苑隆寅老师则在其《大数据时代》的研讨课中,通过“视觉盛宴下的大数据”“隐私-大数据时代的遮羞布”一系列话题来让学生了解和认知数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谭银清老师《生活中的金融学》的研讨课则从“钱”的本质、“钱”的价格、“钱”的衙门等方面力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还有林毅老师《读懂世界里的经济学》一课中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熊大与熊二”“舌尖上的经济学”“囚徒的困境”等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但却又不失有趣性的话题……都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个前所未有的学科领域中。这些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讨论专题,给大一新生带来了其他类型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新奇性、趣味性。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一位学生在课间给我们老师留言时就这样说到“从来没有想到,研讨课还能以这种方式来上,生动、活泼、有趣、自由,却又不失教育意义。”

二、学生的高度参与

新生研讨课在各环节均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在管理工程系几位老师的研讨课上,就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给予学生各种发言的机会。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更高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多讲,让老师多听,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启发和组织学生,这种模式会让老师更能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需求。比如在林毅老师的研讨课《读懂世界的经济学》开设前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就设计了“你希望以何种方式来上这么研讨课?”“你希望从这门课中学到哪些方面的经济学知识?”等问题。在搜集整理了所有学生的回答后,林毅老师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课程中的个别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以求从根本上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第三,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新生研讨课更强调学生采用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独立性、课后作业完成的团队意识等方面,而对问题答案的正确性则不太关注。比如,在管理工程系的几门新生研讨课上,在某一个专题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抛出一个或两个问题,既没有答案,也没有提示,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与经验,依靠团队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分析去寻求合理的解释。几位系部老师在第一次课上都跟学生强调,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合理解释这一问题,能否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学会”变为“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极大地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一个学生是这么形容我们的研讨课的“研讨课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不讲结果,让我们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利于我们树立团队意识,很幸运能够来到这儿。”(小细节:研讨课上老师留了课后作业后,各小组在课下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小组更是将老师拉入了他们的讨论群,并在周末的时间就课后作业展开的热烈的讨论,学生们能够利用周末的时间来探讨科学问题,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老师欣慰的一件事情!)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今年的第一次新生研讨课上,管理工程系的几位老师各展其教学技艺,使得几门课程风格迥异、各自精彩。比如为了增进大一新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初步形成他们的团队意识,几位老师都利用抽签的方式对自己的班级进行了分组,并让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确定队名、队歌、口号以及相互熟悉,然后再按小组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很活跃,有的小组还略显拘谨,但所有的同学都是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在小组展示环节,同学们脑洞大开的思维方式的确让我们佩服不已,各种有趣的队名或队歌引起了全场阵阵笑声和掌声。比如刘贵容老师班上一个纯男生组成的小组的队名是“爷们儿队”;林毅老师班上一个小组的队名是“移通老司机”等等,现场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再比如在林毅老师研讨课的第一个专题《牛奶可乐经济学》中,还将游戏元素融入到了课堂内,即要求每个小组派出1名队员,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各种运动,减重最多的队员所在的小组就能优先获得答题资格。为了实现这一方式,林毅老师还专门从自己家里拿来了一个体重秤。实际上,像“脑筋急转弯”“抢拨手机号”“看图猜成语”“定点照相”“定点投篮”等等这样的游戏方式,都已经早早出现在了管理工程系几门研讨课的设计中,相信这种方式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都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也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只有努力才有回报的道理。一个学生在第一次课结束后就说到“有趣,有游戏,有竞赛,发散了我们的大脑思维,也激发了我们的上课兴趣,我很满意!”

四、初步的成效

新生研讨课体现的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但却是对教育回归本性的坚持。这种课堂,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最大的空间,给予了教师和学生一切尝试创新的机会。这些尝试,并没有背离教学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相反,新生研讨课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久违的东西。比如,优秀的教师给大一新生授课,让他们能够亲身领略到移通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及授课风范;比如,我们又看到许多研讨课的任课老师为了如何上好下一堂课埋头于办公桌前,那种为教育奋斗终生的精神又得以重现;当然,更加久违的,也更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不再沉湎于网络游戏,不再沉沦于逃课、聊天、玩手机,而是一次次穿梭在图书馆和教室,一次次聚集起来探讨学术问题。这种学风的转变,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欣慰!这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好诠释!

结语

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新生研讨课也许只是一个开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一定要把这个框框打破,才能使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出来”。董事长也曾经说过“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我们的社会出现‘创造性人才的缺乏,独立性格的缺乏,社会生活中人们趋同、从众的趋势极其严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独立思考、批判思维、阳光心态、强健体魄、沟通能力强、有爱心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才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由此看来,大学的教育特别需要像新生研讨课这样的环境来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而新生研讨课本身其实只是个载体,关键是通过这种氛围把学生带进研究之门,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总之,新生研讨课是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回归大学本位,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管理工程系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的秉承董事长的建校精神,愿洒一腔热血,默默耕耘移通。最后,就用一副对联来给我们移通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初印象进行寄语吧:

秉独立之精神,持自由之思想,祀历千古,辉齐三光,先生大名响四方;

发灼见于研讨,寄心史于课堂,创新课改,提升质量,移通学院铸辉煌!

 

(管理工程系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