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探索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11月15日,移通学院隆重召开合川非遗传承人聘任仪式暨传统技艺传承与交流座谈会,开启了“高校-非遗传承人-政府”多元互动的非遗研究和传习模式。合川区人大常委会周富勇副主任、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院长张德民教授、合川区非遗保护中心熊小洪主任、合川桃片传承人余晓华先生、合川峡砚传承人易宗成先生、合川根雕传承人彭勇先生、双槐善书传承人黄华清先生、三江号子传承人唐祥林先生、合川纸扎传承人向正华先生、鸡肉抄手制作工艺传承人吕登华先生、合川泥塑传承人刘明君先生出席了会议并参与座谈。会议由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双雄主持。
张德民教授致辞并为传承人颁发了聘书。张院长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合川区领导和八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张院长指出,在合办学十年中,移通学院在合川灵山秀水的滋养下,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和办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因此学校成立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立足合川,辐射重庆,面向全国”的工作思路,将理论教学与田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近合川的乡镇村落,接触并研究合川的非遗项目,增强学生对合川本土文化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周富勇听完我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后,很是赞扬,他认为移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给他“三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没想到移通开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校园,一踏进移通,不管是建筑还是师生们,都给自己一种崭新的“非围墙”的感受。第二个“没想到”:学校“文化移通”的丰富多彩,不管是“名师课堂”“名师大讲坛”,还是富有特色的文化研究部门,都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包括学校新设立的书院制度,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第三个“没想到”:移通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高度程度,对地方文化的深度研究。他强调,传承技艺要与时俱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艺术,艺术要从内部去改变。他建议,传承人要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移通学院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合川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争取走出重庆,面向世界。
熊小洪引用习近平主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讲话精神,对我校的非遗研究工作表示了明确的肯定。他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感谢张院长对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视;感谢移通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通过“传承人讲传承”等创新活动对非遗做出巨大努力。
下午2点,交流座谈会围绕“当下传统技艺传承的方式及困境”“传统技艺如何走进青年群体”和“传统技艺的振兴及创新发展之路”三个主题在北山书院非遗传习基地展开。各位传承人结合自己的传承历程,介绍了合川各非遗项目在当下传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所探寻出的路径,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艺术要回归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才能长久不衰,峡砚的及时转型,由原来的实用性转换为观赏性兼实用性是他的一项突破,效果显著”,合川峡砚传承人易宗成先生说,峡砚的成功转型也给合川纸扎、合川泥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合川根雕传承人彭勇先生说,“当代青年学生需要肩负起文化振兴与繁荣的使命,珍惜韶华,不忘祖,不忘根,树立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心”,彭老师从个人学艺的经历告诫与会的大学生,要踏实走好每一步,不断的积淀,不断的潜心学习,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李双雄指出,任何一项文化只有抓住青年一代,根植于心,才能经久不衰。非遗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和青年一代的充分互动。传承人应该创新思路,开辟途径,在不同的场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绝技,让艺术走进青年的生活和视野。
据悉,受聘的8位传承人,接下来将以“传承人讲传承”的学术沙龙讲座和“教师+非遗传承人+学生”的研讨课形式在我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宣传新闻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