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机构设置

“奋进中的移通”系列报道之人才培养模式篇——通识教育

时间:2020-07-22作者:浏览量:

编者按:又到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在这个象征着梦想的月份,我校2020年招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招生宣传作为学校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扩大招生宣传效果,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规范招生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校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充分让同学、家长、社会等各界人士深入了解我校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宣传新闻中心特推出“奋进中的移通”系列报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展现学校育人特色,让广大报考学子在择校时不再迷茫,为其在逐梦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我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始于2012年,成立借鉴欧美文理学院办学模式的荣誉学院——远景学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优秀人才。2014年6月,通识教学部正式成立,实质性的在全校推进通识教育,主要承担全校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随后陆续成立的城市化战略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钓鱼城研究院、创意写作学院、科幻中心,围绕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协助通识教育实施开展。通识教育在我校依托门类丰富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校内校外的展示平台,广阔多元的育人环境,学生自主规划通识成长路线,形成独具特色的移通通识特色。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将通识教育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学校“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中重要一“位”,充分重视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协同四位一体 发挥育人融合优势

通专融合,培育思维能力。面对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较多的办学情况,我校科学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均衡点和结合点,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教师带来的《互联网新技术、工程素养与创新思维》《零基础到软件工程师》等新生研讨课,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使通识素养反作用于自身的专业学习中,达成跨学科培养的效果。学生参与“通识课程论文大赛”,鼓励选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课题,发挥育人融合的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入驻书院,扩展育人阵地。书院为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提供平台和空间,大大拉近了通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上与课下之间的距离,通过开展名家对话、通识沙龙、导师辅导、共同阅读、朋辈共享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的知识、视野、人格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在深度交流中生根发芽。

助力完满,衔接能力素养。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育人融合机制,为保障“课上理论教学+课下实践指导”的交叉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教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学类通识课堂上了解社会学理论,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帮助完满教育志愿者团队建立系统性思维、秉持公益精神来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艺术类通识课上教师的经典作品解读,加之创意写作作家班上诗歌工坊、戏剧工坊的文学脚本,成为完满教育观影平台、文艺汇演中学生实践应用的真实素材,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得到有效衔接。

搭建多重平台 增进通识育人实效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我校结合自身研究愿景和地方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钓鱼城历史文化,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创意写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校非遗中心秉持“开放型教育实践平台+专业型学术研究机构+文化发展问询咨政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实践方向走访古镇、老街、古村落开展文化调查,相关研究形成刊物和非遗文化作品,与地方政府在保护地方民俗文化传承方面形成合力。

 

品牌活动,开拓视野。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钓鱼城科幻高峰论坛、“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等重点活动赛事,立足本土,放眼全国乃至国际高校,为移通学子提供了多维度的能力训练和对外交流的机会,也为移通通识教育特色与成果提供了高规格的展示平台。

引进资源,长效培养。学校尤其注重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名家大讲坛、名师课堂、高峰论坛、学术讲座等多样化的学术研讨、多场次的教育活动,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3个学科领域。

扩大育人成效 展望本科教育新形态

移通学院的通识教育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课程设置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素养,从艺术鉴赏到公民意识,从跨学科思维到全球视野,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文理兼修,获得独立的思维方式,卓越的见识。

 

一体多翼协同育人,立体锻造关键能力。我校通识教育探索一体多翼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将第一、二课堂有机融合。以协同育人、实践育人、个性化育人的原则,学校全体通识教育相关部门,打造丰富的活动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多种关键能力。

教学相长互为助力,教研科研稳步发展。我校通识教育工作者重视自身的教研、科研水平的提升,从感性积累通识教育教学经验到理性沉淀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素材。经过逐年积累,主持或参与多项校级及以上科研、教改课题,承担建设多门校级精品课程,撰写相关学术、教改论文数十篇,编写10余本教材,指导学生完成作品5辑。

国内国外平台搭建,特色品牌提升声誉。我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战略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多元发展的机遇。学校大力支持通识教育结合多重资源搭建各级各类交流平台,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内涵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品牌声誉。



编辑:程靖媛

(宣传新闻中心)